刘诗昆“大师班”开进南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1-15浏览次数:1900

                                               

                                         刘诗昆指导蔡易轩演奏

        “南京不知道来过多少次了,南外这所著名的学校我之前早有耳闻,不过今天还是第一次来。我今年72岁了,但我觉得自己的心还是很年轻,很愿意看到年轻人、尤其是你们这些孩子”,结束了前晚的南京音乐会,刘诗昆昨天上午应邀来到南外参加了一场特别的“国际钢琴大师刘诗昆先生与南外师生见面会”。刘诗昆不仅亲手指点三名南外学子,还给大家生动讲解了不少“世界音乐史”知识,此外他还以最质朴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音乐人生。因为讲得太过投入,本来应该在11点结束的见面会一直持续到12点多刘大师仍意犹未尽,差点就误了下午2点的飞机。

  大师班

  “手型要弯,这是很多孩子的问题”

  除了钢琴大师,刘诗昆的另一身份是钢琴教育家。见面会上三位南外学子有幸得到了大师的指点。先上场的两个同学都有着共同的问题,刘诗昆手把手纠正道:“作为非音乐院校的业余学习琴童,你们弹得很不错,但有个问题就是手有点直,要弯一点儿……手指弯下去声音就更集中,试一下,你看,刚刚声音是飘忽的,弯一点儿声音就出来了。最后上场的蔡易轩是三个学子当中技巧较好的一个,刘诗昆也对她弹奏的这首《夜莺》进行了一遍一遍地演示和指点,“你没有太大的问题,注意声音要更大胆一点,要时刻想到你是在有很多观众的大厅演奏……”大师的讲解和最后的示范演奏获得场下师生一遍又一遍热烈的掌声。

  音乐普及课

  “贝多芬等多数大师的人生都很不幸”

  除了指点几位学子的指法技巧,刘诗昆还普及了一些基本的音乐常识,比如谈到莫扎特的《奏鸣曲》,刘诗昆讲到了莫扎特的音乐及同时代音乐家的音乐人生,“莫扎特是奥地利人,在近300年前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音乐乃至文学艺术最发达的国家就是德国和奥地利,6岁的莫扎特就上台演奏而且开始作曲,不过他的人生却很不幸,其实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伟大音乐家在世时都是默默无闻甚至是穷困潦倒的,门德尔松、肖邦、贝多芬、舒伯特……都很不幸,舒伯特只活了30多岁死于贫病交加,莫扎特也只活了36岁,他的音乐很清纯,但是却在快乐中透着哀伤”。接下来讲解的是李斯特的《森林的呼啸》,刘诗昆说:“如果说这些作曲家中有个幸运儿的话,那就是李斯特,他在世时就成为被世人崇拜的艺术家,不过也许因为风光得过分,他产生了厌世情绪……”

  艺术人生

  “我曾得到李斯特的头发作为奖品”

  除了讲解一些伟大古典音乐家的人生故事,刘诗昆还在音乐当中穿插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在讲到李斯特时他说起了自己与这位匈牙利作曲家的一段渊源,“1956年,我17岁的时候去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参赛前我以为我们比西方人的演奏水准要差得远了,只想去见识一下。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就进了决赛。其实本来我应该得第一名的,但当时的重大活动都与政治和国际关系紧密相联,主办国在比赛尚未开始就内定了第一名考虑给苏联选手,第二名留给本国选手,第三名起则由各国选手凭水平争夺。迫于各方压力,匈牙利政府给了我一个特别奖,并从李斯特博物馆珍藏的李斯特的头发中取了一束赠给我,所以我就得到了第一名都没有的珍贵奖品”。

  教育家言

  “孩子学琴要看兴趣,这是个误区”

  在刚结束的2011央视钢琴小提琴比赛中,刘诗昆担任评委会主席,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他谈到了这次比赛,“水平不错天赋很高的孩子有几个。”在学琴这个问题上,有很多人提倡应该“兴趣教学”,换句话:孩子喜欢就让他学,不喜欢就别勉强。作为多年的钢琴教育家,刘诗昆非常坚决地否认了这句话,“赶鸭子上架当然是不对的,但所谓‘看兴趣’是个误区。国外的孩子也不爱练琴,在国外钢琴是一种教育,不以玩耍娱乐为目的。全世界的孩子天性都是一样的,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玩。所有的孩子练琴都没兴趣,正常情况下。钢琴是一种美育学业,教育跟兴趣不能简单挂钩,教育都带有强制性,也包括学乐器在内。当然,孩子愿意学当然再好不过。我的钢琴教育不强调趣味性,你说文化课强调趣味性吗?没兴趣的不一定学不好,有兴趣的也不一定就能学好。”

转载自2011年11月14日扬子晚报 记者: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