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转载自2014年12月10日扬子晚报B14版)
他专备“难题本”搜集最优解法
姓名:杨继伟
年龄:18岁
学校:金沙js9线路中心高三(1)班
爱好:数学、计算机、篮球、阅读
2012年第二届国际青少年科技实践大赛,获团队金奖
2012年第二届国际青少年科技实践大赛,获个人最高奖——英才翱翔科技之星
2012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提高组)一等奖
2013年江苏省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提高组)一等奖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省一等奖
2013年第3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奥赛(南京赛区)一等奖
2013年江苏省中学生物理奥赛 三等奖
2014年江苏省中学生物理奥赛 省二等奖
2014年江苏省中学生生物学奥赛 省二等奖
2014年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奥赛 省二等奖
201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省一等奖
“你的爱好都有哪些?”接受记者采访时,南外男生杨继伟脱口而出,“数学”!在杨继伟的概念里,数学并不能完全算是“学习”,已经是个人兴趣的“代名词”。他带着自身独有的“小聪明”,找到了数学学习的“捷径”。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杨继伟再度蝉联江苏省一等奖。
带着“小聪明”学数学
“小聪明”乍一看容易被误解为贬义的“偷懒”,但杨继伟却告诉记者,他学数学的“小聪明”没有任何的贬义,是一种学习方法的简称。杨继伟认为,数学学习中勤学苦练的“埋头苦干”有时不一定管用,带着独立见解的“小聪明”却能“出奇制胜”。
“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科目,学好它,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长进不少。”带着这样的想法,杨继伟潜下心来开始钻研数学。他并没有像一般学生一样一头扎进题海,而是研究起了“一题多解”的窍门。“做很多题效率不见得会高,相反,如果能把做过的每一道题研究透,找到不同的解法,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收获的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杨继伟解题的独特思路也由此形成,每做完一道题,他都会继续思考别的方法,有时甚至会做出三四种解法,然后注意比较各种解法在耗时、计算量等方面的优劣程度。“我专门准备了一本‘难题本’,用于摘录这些一题多解的题目,并将解法整理和归纳。”不光是自己解题,杨继伟还会带着难题本和班里的同学一起交流,“搜寻”同学们与众不同的解法,继续抄录在自己的本子上。
“晚上回家后我也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题目的解法,时间最长的一次甚至花过3个小时,最后给一道题想出了5种解法,涉及到几何、代数、组合问题等多个知识点。”杨继伟觉得解题的过程非常有成就感,丝毫不亚于竞赛获奖。
时间管理方法也“机智”
其实,杨继伟的“小聪明”不单单体现在数学学习中,他的时间管理方法更是南外高三(1) 班的标杆。作为高三(1)班的首任班长,杨继伟不仅要带领班里的同学参加南外的艺术节等诸多活动,自己还是学校运动会上高频率出镜的运动健将。此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竞赛,他每一门都学的非常好,一科都没落下。档期安排的如此之满,杨继伟到底是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的呢?
怎样才不会被竞赛和活动“牵着走”,杨继伟自有打算。“我的方法便是琐碎时间的管理,每天看似档期满,但只要合理用好零碎时间,照样能腾出精力来做很多事。”每天从家到学校步行的10分钟时间,杨继伟都会戴上耳机,听一会儿VOA英语听力。每节课下课后,杨继伟把课间休息的时间也“征用”来背英语单词。“午休的时间相对较长,拿来和同学聊天或是闲逛太浪费,我会看一些语文课外读物,同时继续背背单词。”杨继伟和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这样的时间安排,他在下午放学前基本就可以完成当天的所有课内学习任务,课外的活动操办,抑或是参加竞赛辅导,他都能够给自己留足充裕的时间。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么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有余力的杨继伟接连两年参加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校长翻译”目标是清华
数理化竞赛场上,杨继伟是屡屡获奖的资优生。南外各类活动现场,杨继伟也是频频出现的风云人物。高二时,他还给时任南外校长的董正璟担任过外语节的翻译。“外语是我们南外的最大特色,所以董校长在外语节开幕式上的致辞,将会被我们同学翻译成英、德、法等多国语言。我担任的便是董校长的英语翻译。”
这一次的活动给杨继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要知道,想在强手如林的南外“优中选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大方吧,也愿意讲话,于是就荣幸地被老师挑选出,成为了校长的翻译。”杨继伟说。
第一次给校长当翻译,杨继伟做足了功课。“我们提前拿到了董校长的讲话稿,将它翻译成了英文。然后利用多个中午的时间练习,努力将自己的发音、形体等细节练到最佳状态。”活动过后,杨继伟成为“校长翻译”的光荣事迹在校园里传开。“我相信环境对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力,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所以能够在南外度过学生时代,是很幸运的一件事。”面临着人生的转折点,杨继伟将自己奋斗的目标锁定在了清华大学,正在为保送考试而积极准备。“我对未来的规划还不够完善,但中学时代在南外打下的英语基础一定会成为我将来的一道有力保障。”
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