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 :《优秀的绵羊》书评

发布者:宣传外联处发布时间:2018-03-26浏览次数:1697


乍看书名,我首先想到了隐喻这种修辞。隐喻的定义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并列、修饰、注释、复指四种关系。

我之所以要花如此笔墨讲一种修辞,是因为在阅读《优秀的绵羊》前我看过《攀藤而上:常青藤名校与美国精英教育》一书,后者的内容顾名思义,清楚明了;而前者就非得耐着性子读完前言方可知晓。总体而言,两书都较为系统地阐释了美国精英教育与名校的历史沿革,要分析一种模式必须得知道其源头和重要时刻的关键事件,地位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正如从“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的春秋到“礼失求诸野”的战国,期间的人物典故可谓卷帙浩繁,但哪怕只字片言也能感受价值的分野。要想更好地理解优秀绵羊的诞生,《攀藤而上:常青藤名校与美国精英教育》可以作为一本美国教育的工具书,放在手边备查,也是很有必要的。

《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描写了藤校的学生们在家长、学校的引领下,精英教育的驯化下,一步步地向着“财富、资历、声誉”前进,并尽最大可能地拥有它们。最终这批学生都被成为了验收合格的一体化成型的标准件,也即书中所指称的优秀绵羊。这里应当是注释关系。只是它从目标维度来谈,而《学记》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则侧重于过程。从字面上我们或可管窥东西方在教育理念上存有的某种分歧。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立刻浮出水面:能否将精英培养的全流程作一次中西对照,看看令国人艳羡的藤校模式是否可在中国复制呢?

无巧不成书,我偶然在博客里看到一篇名为《常青藤的贵族绵羊培养模式值得中国大学仿效吗?》的文章。作者颇为有趣地对照了清华大学小明和耶鲁大学的Joe两位虚构学生的人生历程,情景化地再现了中美两国精英培养的路线图,从中读者可以较为清晰地洞察社会文化、教育模式、价值取向、考核体系等诸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万维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跨界网红。正因其有着中西教育的复合背景,才能较为完整地还原教育过程,此文堪称微型小说版的《优秀的绵羊》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