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高三(1)班的王静怡。
我是来自高三(1)班的刘鲁宁。
多姿多彩的外语节正精彩开展,同学们正以蓬勃的朝气,唱响了“青春之歌”。“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春之花因我们而绽放,我们的歌因青春而悠扬。
南外的校园为我们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培养了外语能力的扎实基础。每一位同学都能全面发展,自由成长,遨游外语世界,不负青春韶华。
今天,两位优秀的高三同学想与大家一同分享他们邂逅外语的奇妙旅程。
高三(1)班的万晟同学以最高分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下面有请他来讲述学习外语时的心路历程,请大家掌声欢迎!
【万晟同学发言】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对英语学习的一些了解和看法。我想,身处全球化的今天,英语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示其非凡的重要性。而作为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我们则应该对外语学习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在南外,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对外语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每天两节的外语课,每周一次的外教课,还有外语节、读书节等。在这里,我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这是每个外语学习者都乐于看见的。我们总是强调学习在于自身的努力,但我觉得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你有不理解的问题时,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总有热情洋溢的老师悉心为你解答;当你在外语学习道路上遇到困难时,总有感同身受的同学与你共度难关。你可以借助课前演讲的机会,了解最前沿的内容,或是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当然当你站在讲台上时,你便有机会尝试最近新学的词汇或是语法,让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你也可以借助外语节汇演的机会,将外国经典文学著作搬上舞台,又或者是自己导演一部“新经典”。南外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外语学习平台,而能否有效地利用它还全在自身,我们应该勇敢一些,去尝试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敢于试错,因为失败让我们成长。
对我来说,语言的学习并非一件易事。从小,我并没有在语言的学习上展现什么过人的天赋,无论是中文还是外语。学习文科并不总是非常有逻辑性,就比如你很难解释清楚一个固定搭配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用,也很难找寻到每一个单词的来源,因此,它需要我们拥有强大的记忆力,而我最不擅长的便是记忆,这让我很苦恼。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天赋带来的差距,因为有时它们看起来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我无法确保努力能够抹平这些差距,但我知道至少我能够缩短它。我想,真正给我的外语学习带来改变的还是要在中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和许多南外学生一样,我选择了在那个时候学习托福,鉴于我薄弱的基础,我在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各个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我开始有意识地提升自己,每天背一个list的单词,阅读阅读原版书籍和杂志;听一听每日的英语新闻,音响中的音乐也从中文变为了英文;上课有机会我便举手发言,抓住每一个练习口语的机会。我想是这些改变使我的外语能力得到了提升,让我在外语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刻意练习真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使你快速地掌握一门技能,特别是语言这种依赖练习与实践的学科,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能够将母语掌握的如此之熟练,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都在练习。很多人反对一味的刷题,我也同样如此,可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它让我们知行合一,但当其边际效益已经大于边际成本时,譬如“学习”(这里打了引号)已经侵占了你充足的睡眠时间,干扰你的正常生活了,我想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更应该将刻意练习培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不会让自己感到痛苦,难以坚持的习惯,如此一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技能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说完了外语学习,我还想和大家聊一聊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同样重要,它们组成了健全的人。我想每个人都会感到焦虑,特别是身处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我也同样如此。我时常在重要的考试前后寝食难安,这让我很是困扰。人往往越焦虑,学习效率越低下。我自己也总结了焦虑的原因,那就是惧怕失败,害怕自己付出的努力最终没有回报。我问自己假如一切的努力都是浮云,一次失败就会跌落谷底,我还会继续向前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学习本身就能够带来乐趣,虽然时常学习的延时反馈不能带来即时的快乐,但正是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努力使我找到了奋斗的目标,使我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不惧怕失败,即使它令人感到绝望、即使它并未给予我们的努力以认可,但我本身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至少我尝试了,我尽力了,我能够给自己一个答案。成功没有定义,需要我们自己赋予其以内涵,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时空,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历经曲折,但当他们都向着自己的梦想奋力奔跑时,他们应该给予自己自信与认可,无论外界怎样。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能够不再迷茫,怀着一颗勇敢的心,驶向属于自己梦想的彼岸。
感谢万晟同学的精彩发言。他向我们展现了外语学习中不断探索、最终突破自我的智慧。
的确,外语学习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它可以存在于挑灯夜战时的坚持不懈,也可以闪现在思想迸发的独特时刻。
那么,以高分保送至复旦大学的学姐有什么外语学习的独特方法呢?下面让我们邀请高三(3)班袁路可同学分享外语学习的方法论,请大家掌声欢迎!
【袁路可同学发言】
大家好,我是高三(3)班的袁路可。
“外语到底怎么学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很难回答的问题。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看书,这些普适性的方法想必大家早已熟知,但是也正是因为其普适性,你学、我也学,最后就变成了内耗极大的内卷。所以今天,我不想说这些极其普适性的方法,而是先从我个人出发,谈谈个人经验、个人理解,像陈独秀同志介绍德先生、赛先生一样向大家推荐一位“先生”。
在前段时间的保送生备考期,所有理科班的保送生必须准备的一个常规面试题就是:既然选了理科,为什么大学还要读外语专业。准备这个题目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困惑:选修理科和攻读外语之间存在矛盾吗?但再一思索,也不难发现这个题目背后的社会基础:以二元对立思维看待理科和语言确实是当代许多人固有的思维定式,而他们人为划分出的界限便是这位“逻先生”——逻辑。学理科需要逻辑,学语言不需要逻辑,至于为什么,这些人大概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可在我看来,学习外语不仅需要逻辑,甚至可以说是太需要逻辑思维了。就以英语为例。在接触、学习英语的这十几年时间里,我最真实的感受就是:规则好多。构词规则多,语法规则也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也正是因为规则多,学习这样一门相对低语境的语言才格外需要逻辑思维。
背词的时候需要逻辑思维:为什么teach是教学,teacher是老师,而escalate是恶化,escalator却是电梯?为什么group的p发音而coup的p不发音?同样是政府,government和regime有什么区别?遇到难词、近义词,死记硬背往往是行不通的。毕竟那本我花了两个月时间试图速记的《专八词汇》至今还应验着这句话:背了,但没完全背。因此,对于这些词,与其依赖短期记忆,不如试着动用逻辑思维,结合构词规则,分析这个词的词源、词根,加上一点联想,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题的时候也需要逻辑思维:英文和中文不同,句子中有大量的提示词——时间提示词、从句提示词;段落之间同样如此,表示不同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比比皆是。因此,在面对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等一系列以阅读文本和理解文本为主要考察点的题目时,一定要养成勾画的习惯。把文章中的段落按照其间的联系分成几部分,自己标上小标题。选择答案时,试着用用反证法,如果文章的标题真的是我选的答案,那这篇文章会像原文一样展开吗?英语考试,优先逻辑,其次直觉。虽然我认识不少直觉非常准的同学,阅读、完型分数高得离谱,但是至少就我个人而言,优先考虑逻辑分析才能够保持稳定性,为进一步提高分数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逻先生”真的很有用,但是正如我所说,这是一种思维模式,并且是一种不一定普适且需要长期训练的思维模式。因此,大家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学习外语对于所有中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那么“学好外语”似乎也成为了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对于南外学生来说,外语保送、外语专业是一种选择。外语不是冷冰冰的语法书、词汇表,也不是几场让人焦虑、失眠的考试,外语是有温度的学科,是需要热爱、坚持和钻研的专业。“Don’t ever let anyone tell you what you can do or can’t do.” 抛开功利的思维,抛开外界的成见,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不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回到我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外语到底怎么学啊?”这个问题有答案吗?有。等你找到你自己对于“怎么学好外语”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从某种程度上说,你也就学好外语了。
谢谢大家!
感谢袁路可同学的精彩发言。逻先生让我们受益匪浅,学会了文理并蓄、逻辑缜密的英语学习新方式。
外语综合的学习方法、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多元的思考角度,让我们在未来英语学习乃至人生旅途中行稳致远。
希望二位同学的经验可以帮助大家找到外语学习的痛点,建设语言学习的底层逻辑,搭建起以结果为导向的关键路径,倒逼主观能动性,形成多元化的学习生态。
南外始终培养我们具有全球胜任力、成为创新人才的能力。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实现这个目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快乐地拥抱外语、享受人生。
谢谢大家!
(左起袁路可王静怡刘鲁宁万晟宋思远)
主持人高三(1)刘鲁宁、王静怡
发言人高三(1)万晟、高三(3)袁路可
晨会策划高三(8)宋思远